“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跨越半个多世纪,作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
“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一镇之计”到“一国之策”,“枫桥经验”在新时代政法工作中有哪些新实践、新成果?日前,本报记者走访吴忠监狱,看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墙内绽放出怎样的“枫”景。
“爸,我错了,是我没有听你的话,才有了今天的结果……”服刑人员金某和8年没见的父亲四手紧握、热泪盈眶,长达8年之久的隔阂在此刻完全消融。“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挽救了我的孩子,为我们父子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金某父亲对监狱警察动情地说道。这是近日发生在吴忠监狱开放日活动中的一幕。
近年来,吴忠监狱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实践,聚焦教育改造质量提升,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建立了“蓝丝带”工作室,在全区监狱系统推广应用。“蓝丝带”工作室创建以来,数千名服刑人员得到了帮助,数千起矛盾纠纷被化解,数千起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实现了教育改造质量与安全防范能力“双提升、双促进”,“蓝丝带”工作室成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党建引领,“枫桥经验”内涵不断升华
“党建是提升监狱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警察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蓝丝带’工作室的治理优势、效能优势。”在吴忠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研讨会上,吴忠监狱副监狱长杨钧说。
吴忠监狱不断深化“一区一品牌”创建工作,将党建品牌与文化品牌有机融合,为“蓝丝带”工作室赋予新的内涵。通过构建起“监狱党委全面领导、基层支部整体联动、党员警察全力攻坚”的矛盾调处体系,让每一名党员警察自觉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坚固基石,成为教育改造的模范带头者,主动参与到每一起矛盾的调处中,培养担当实干的硬作风,提高善抓落实的真本领。
“近年来,我们通过打造‘微宣讲、微课堂、微点评’,在主题党日上,组织党员警察交流教育改造工作经验、工作感悟等,积少成多,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带动全体警察争做教育改造工作的排头兵。”吴忠监狱七监区教导员连胜利介绍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之处显关怀。“有一次,我们监区一名服刑人员情绪极度低落,与同监室服刑人员也不交流。发现这一情况后,我第一时间与这名服刑人员进行了谈话,了解到他因联系不到家人,长时间没有购物,日常生活用品缺少。第二天,我购买了牙膏、卫生纸、袜子等生活用品,解决了他的问题。我想,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的。”吴忠监狱十二监区警察杨华说。
手系“蓝丝带”,稳定服刑人员改造情绪
“作为监狱警察,我们不但要管好他们,更要做好他们的情绪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监狱定期开展无人会见服刑人员慰问活动,解决服刑人员因为家庭问题遇到的生活困难,监区在‘蓝丝带’工作室设立了爱心捐助柜,我已经记不清给服刑人员捐助了多少生活物品,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稳定改造情绪……”吴忠监狱青年警察说起“蓝丝带”工作室记忆犹新。
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吴忠监狱专门印发了《关于在罪犯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做好服刑人员矛盾调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初,吴忠监狱四监区党支部率先在监区成立了“蓝丝带”工作室,在工作室设有矛盾调解、心理疏导、党员爱心捐助柜、进步的阶梯等板块,并建立完善了矛盾调解制度、心理疏导制度等规章制度,为监区开展服刑人员矛盾调解等工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空间保障,为监狱深入推进治本安全观的落实提供了方法和经验,并在全监狱得到推广。
“蓝丝带”代表感恩、鼓励、关怀和爱。针对监狱矛盾纠纷涉及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在服刑人员矛盾调解中引入“蓝丝带”这一方式和理念,让矛盾双方手系“蓝丝带”,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宽容,向对方传递愿意通过协商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信息,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各种矛盾以及拉近与警察之间的距离。
“青蓝结对”,搭建青年警察展示平台
“让经验丰富的监区警察作为责任主体,结对帮扶,手把手教,帮助青年警察迅速积累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不掉队,人才不断档。”教育与劳动改造科三级高级警长任志勇说。吴忠监狱始终用发展的眼光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青蓝结对”“以老带新”的能动效应,让一批批青年警察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吴忠监狱以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的优化激活人才这一池春水,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搭建起了青年警察“大显身手”的工作平台,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一方面吸纳具有心理、法律、教育等专业背景的警察,开展定向培训,扩充“蓝丝带”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岗位培训,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服刑人员矛盾调解业务培训学习会,强化业务轮训和业务讲谈,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业务开展的熟练度和灵活性。
科学规范的体系,卓有成效的举措,锻炼出了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熟练、公道正派”的优秀警察,构建起了层级丰富、新老衔接紧密的人才梯队,推动监狱个别教育和矛盾调处整体成效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吴忠监狱先后有50余名警察荣膺优秀个别教育能手、全区监狱系统个别教育专家、全区监狱优秀警察教师等称号。
“1236”调处模式,促“蓝丝带”经验向全区推广
2022年8月,服刑人员高某某与陈某某发生口角。“蓝丝带”工作室调查了解到服刑人员陈某某的妻子离他而去,女儿因无人抚养而辍学前往银川务工。陈某某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极度低落,为一点小事与高某某发生了争执。为了让陈某某安心改造,监狱选派两名警察去往银川,将陈某某的女儿带回吴忠,并帮助其继续学业。此后,陈某某改造主动积极,再没有与他人发生过矛盾。
问题能够迅速圆满解决,离不开警察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更离不开“蓝丝带”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从“蓝丝带”工作室成立之初,监狱就建立起了健全的领导责任制和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分流、调处、督查、考核和奖惩等制度。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监狱创新构建起以“小事不出监区,大事不出监狱,矛盾不过夜,确保安全稳定”为总目标,以“建设法治监狱、平安监狱”为总方向,以“研判预测超前,矛盾调解超前,监狱督导检查超前”为方式,以“真心、耐心、实心、细心、专心、关心”为抓手的“1236”矛盾调处模式,让工作室的运行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新时代“枫桥经验”适应监狱主要矛盾新变化以及监狱治理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的案件,实施一案一策,精准制定化解方案,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建立“蓝丝带”创新机制的初衷。
2017年至今,“蓝丝带”帮助1000余名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成功调处矛盾2000余起,使狱内违规违纪率显著下降。“蓝丝带”工作室的成绩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和监狱的统筹安排下,“蓝丝带”工作室迅速出圈,成为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红”。2018年,自治区监狱管理系统在吴忠监狱召开现场推介会,将“蓝丝带”的成功经验向全区监狱推广。2019年,司法部、《宁夏日报》《宁夏法治报》及全国多所监狱都对“蓝丝带”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
育心铸魂,“蓝丝带+”效应更明显
“蓝丝带”成为全区监狱系统挂牌创新工作室以来,监狱不断拓展“枫桥经验”实践平台,丰富“蓝丝带”工作室的功能性。
一方面,在“蓝丝带”工作室矛盾调处和困难帮扶的基础上,创新构筑起“蓝丝带+”模式,打造出“心灵”“悦动”“温情”等多个板块,将个别教育、心理辅导、亲情帮教、文化活动、文化宣传、兴趣小组活动等功能融于其中,让服刑人员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改造,在“蓝丝带”的浸染中,洗涤心灵,提升自我,真正做到育心铸魂。目前,全狱成立服刑人员兴趣小组39个,涵盖书法、绘画、器乐、舞蹈、体育、国学、太极、阅读等10余种类型,藏书更是突破2万册。狱内浓厚的学习氛围,让追求上进成为服刑人员改造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监狱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构建起“互联互通、共治共享、协同发展”的监狱“大教育”格局。仅今年上半年,就与司法局、人社局、教育局、劳动就业保障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帮教活动十余场,邀请百余名家属走进狱园,聘任执业律师为罪犯提供法律服务,走访有矛盾、有困难的服刑人员家庭,让“蓝丝带”工作模式在服刑人员和家属的心中扎住了根。“有矛盾找‘蓝丝带’,有困难找‘蓝丝带’”已经成为吴忠监狱全体服刑人员的共识。同时,也得到了服刑人员家属的认可,“蓝丝带”工作室成立以来,监狱收到服刑人员家属送来的锦旗、感谢信百余件。
教育改造工作任重而道远,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监狱工作的终极目标。新形势、新任务,践行“枫桥经验”正当其时,“蓝丝带”工作室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歇。吴忠监狱将保持定力、增强能力、凝心聚力,奋力开创教育改造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一套方法、是一种作风,既继承弘扬了过去的传统,又创新丰富了时代内涵。监狱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我们承担着改造服刑人员的责任,要体现出监狱的教化职能,将他们改造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监狱搭建综合化的教育改造平台,构建起‘大教育’格局,就是要让改造服刑人员的宗旨得到深入践行。”吴忠监狱副监狱长杨钧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