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压人肩,家庭负担添又添,新婚燕尔愁满面,心不甘……”近日,在海原县海城司法所创作表演的“移风易俗三句半”短视频里,表演人员把高额彩礼等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台词,引得观众纷纷在视频下方评论。
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我区司法行政系统从“小切口”入手,以“小阵地”搭好“大舞台”,以“小活动”推动“大实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涵育文明新风。2024年以来,全区开展移风易俗相关法治宣传、文艺汇演15653场次;排查化解婚姻、彩礼等矛盾纠纷3013件,成功率96.9%;提供法律咨询21059人次,法律援助1516人次。
宣传引导,让文明理念声声入耳
“婚前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大叔,您女儿虽然与男方已经订婚了,但现在双方和平分手,男方给的彩礼是否需要返还以及返还多少,这种情况下……”
近日,在银川市兴庆区司法局和掌政司法所开展的法治宣传活动现场,村居法律顾问以“拒绝高价彩礼 推进移风易俗”为主题,结合审判案例为村民解读民法典中关于彩礼的重要条款。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想法、吐心声,法治观念在一片热议声中渐入民心。
在浓厚移风易俗氛围上下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我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利用普法宣传阵地等平台,组织开展“文明婚俗,为爱减负”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宣读倡议书、签订承诺书、表彰“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婚姻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活动,让婚俗改革家喻户晓、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将移风易俗普法宣传作为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的重要内容,在宪法宣传周期间,组织“法治文艺乡村行”相关文艺汇演活动80余场次,制作抵制高价彩礼等宣传短视频近3000部。
深化“1+N+X”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千名法律明白人”乡村法治大宣讲等活动,深入群众解读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等法律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强化以案普法。加强村规民约制定,指导各地将婚事新办、抵制高价彩礼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推进“法律进乡村”,组织千名干部、政法干警、律师进千村入万户。各县(区)司法局组织编印普法教材,向基层群众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方面的法律知识。
多元服务,敦风化俗“招招给力”
“婚姻始于情,文明归于礼。”亲历一场纠纷调解后,吴某和李某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2023年7月,吴某和李某经人介绍相识相恋。为结婚,吴某家给李某购买了近2万元的黄金首饰,给付彩礼12万元,同年11月双方举行婚礼并登记结婚。婚后因性格不合,二人短暂生活不到一年便离婚。吴某要求李某返还彩礼被拒后,将其起诉至辖区人民法院。
近日,青铜峡市法院瞿靖法庭受理案件后,法官与调解员联系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官向双方详细解读相关法律关于彩礼的规定,明确彩礼返还原则。村委会讲情,调解员讲理,法官讲法,通过“三联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李某当庭退还吴某部分彩礼。
在调解中释法,在共情共鸣中解“法结”化“心结”,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我区落实矛盾纠纷“两排查一分析”制度,坚持村居(社区)每周一次、乡镇(街道)每半月一次、县(市、区)每月一次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在法院立案庭、婚姻登记处等建立人民调解联络员队伍,设立人民调解接待站,建立人民调解告知制度,引导纠纷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渠道化解纠纷,坚持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预防、排查、化解3个维度深入推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自治区司法厅联合民政、妇联等10部门印发方案,围绕涉彩礼纠纷维权热点和法律援助重点,紧盯婚龄妇女等群体法律服务需求,与各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形成维权合力。推行经济困难状况个人承诺制,对涉及彩礼纠纷的案件,及时为符合受援条件的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分专业、分类型组建婚姻家事等法律援助人才资源库,实行“点援”“轮派”相结合的方式指派承办人员,名优律师办案量占律师办案总量的30%以上,进一步增强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服务的有效供给,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银川市招募组建婚姻家事法律援助律师库,吸纳92名律师为律师库成员,为涉彩礼纠纷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