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壑深、树茂林密、秋风轻拂……俯瞰六盘山腹地,一幅青山绿水绘就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这里是泾源县六盘山镇。坐落于此的泾源县法院六盘山法庭下辖2个乡镇、30个行政村约3万人,以一项重点、两个载体、三种方法的“123”工作思路为抓手,积极推进诉源治理,让大量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今年以来,六盘山法庭诉前化解纠纷120余件,案件调撤率达到73%。
“一项重点”凝聚解纷合力
李某与高某签订建房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李某以包工包料的形式为高某建造三间房屋,而高某则需向李某支付6万元的工程款。合同生效后,李某迅速组织施工,如期完成了三间房屋的建造任务。然而,在支付2万元工程款后,高某拒绝支付剩余款项,李某催要无果后诉至法庭。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了这点钱伤了和气呢?”调解现场,由法庭、司法所、村委会三方组成的调解小组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经过2个小时的耐心调解,高某逐渐打开心结,积极面对此次纠纷。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高某同意向李某支付剩余工程款,双方握手言和。
六盘山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无讼村居”创建,将基层法庭诉讼服务辅导、诉前调解、巡回办案、法治宣传等各项工作“嵌入”当地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充分发挥了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作用。
“两个载体”层层过滤矛盾
杨某雇佣武某给自家树苗锄草,双方约定杨某每天支付武某劳务费50元,武某务工31天,应获得劳务报酬1550元。后武某多次向杨某催要无果,无奈之下向法庭寻求帮助。
接到案件后,法官立即联系双方当事人到“驻庭调解室”进行调解。经过承办法官和驻庭调解员的共同思想疏导,杨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场向武某结清劳务费。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减轻群众诉累,更好地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六盘山法庭在辖区设立“史有明法官工作室”和“驻庭调解室”,通过下沉式解纷,帮助群众低成本、高效率化解矛盾。今年以来,依托法官工作室与驻庭调解室“两个载体”,累计化解各类矛盾75件,架起诉源治理“连心桥”。
“三民工作法”增强群众获得感
吴某修缮自家房屋时,将房屋后檐扩建至邻居刘某日常出行的通道上,此举引发刘某的担忧,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双方经多次沟通未果后,刘某决定向六盘山法庭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原状、排除妨害。
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认真梳理案情、实地勘察后,邀请双方当事人和村委会成员一同到现场进行调解。
“古人因为懂得礼让,留下了‘六尺巷’这样美好的故事。咱们现代人也得学学这份大度与理解,邻里之间多份情谊、少些计较,大家相互照应着,一起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办案法官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做双方的思想工作。
最终,被告吴某向原告刘某道歉,及时对房檐进行修缮,保证原告正常通行不受影响。双方握手言和,表示今后要和睦相处。
“六盘山法庭始终坚持‘如我在诉’,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思想上亲民、方法上便民、行动上利民’的‘三民’工作法,要求每位法庭干警在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中多一分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以司法为民的点滴实践,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得见’并感受到司法公平正义。”泾源县法院代院长梁志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