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开导,我最近压力太大,又不好意思说给别人,把事情说出来心里一下痛快多了。”心理疏导后,李某某如释重负地向同心县司法局社区矫治中心心理咨询师说。该局通过心理辅导使社矫对象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摆脱心理障碍,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近年来,同心县司法局本着“用情感化人,以理说服人;用爱温暖人,以法教育人”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用心‘柒’行 攻心治本”品牌项目,以七大教育帮扶方法、措施和手段,为实现社区矫正持续安全稳定奠定了基础。
暖心帮扶提升矫治效果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甘肃省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刑1年6个月。李某接受社区矫正以来,一直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按时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表现较好。
入矫后,豫海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谈心谈话与心理访谈得知,李某家庭困难,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李某出事后因与妻子发生口舌之争,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留有一个五岁的孩子无人照料。照顾家人的重担落在了李某一个人身上,也无时间打工挣钱,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在重重压力之下,李某情绪低落,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
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爱心企业共赴李某家中探访,为李某送去慰问金及米、面、油等生活物品,鼓励李某树立生活信心,积极改造。
为从根本上解决李某家庭困难的问题,该所积极协调解决李某与妻子的婚姻家庭纠纷,得知李某的妻子在甘肃娘家生活,司法所通过电话沟通与当场调解,在情感教育与换位思考的打动下,李某与妻子重归于好;李某自述其有特种作业证,可以在大型工地开打夯机,工资收入也较好。在司法所与李某的共同努力下,李某在银川市宁东工业园区的一处工地寻得打夯机司机的职位,收入可观,在证据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司法局审批通过李某的跨市县请假的请求,解决了李某家庭困难的问题。
就业安置铺就回归之路
“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一个多月了,感谢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今后一定会遵纪守法,努力改造,争取早日顺利回归社会。”外出务工人员杨某某对河西司法所所长说。
杨某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吴忠市利通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2021年10月到河西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因交通肇事杨某某赔偿对方70多万元,且其母亲患有子宫癌,父亲常年陪母亲看病,家庭收入几乎为零。社区矫正期间,杨某某遵纪守法,服从司法所监管,日常表现较好。司法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杨某某因家庭原因意志消沉,心理负担较重。
司法所了解情况后,积极与杨某某进行沟通,了解到杨某某曾在某建筑公司就职,且持有二级建造师证,自身就业优势非常明显。工作人员对杨某某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情绪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教育引导。同时多方打听用工信息,在司法所和杨某某的共同努力下,其在银川市某建筑公司谋得监理职位,并在证据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同心县司法局审批通过了杨某某跨市县请假的请求。
“我所多途径开展就业安置及困难帮扶,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这是河西司法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打造“矫家结合”新模式
“通过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充分了解了社区矫正的各个环节,作为社矫对象家属,回去后我会督促家人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帮助他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对象家属王某说。
同心县司法局紧密结合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创新打造“矫家结合”教育矫正新模式。10月26日,石狮司法所组织召开了辖区第四季度社区矫正对象家属座谈会,2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家属应邀参加。
会上,工作人员向与会家属详细讲解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意义、工作流程、日常管理等内容,解读了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并从“矫家结合”共促矫正实效的角度对加强“亲情矫正”作了说明。加强日常提醒警示。司法所和家庭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正主阵地,须同向发力,强化日常提醒警示;主动沟通交流问题。着眼关心、关爱和关注,积极疏导矫正对象心理问题,促使其履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违法违规立即反馈。家属如发现社区矫正对象私下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案犯等可能诱发其重新犯罪的人员交往密切,参与涉黑涉恶、涉毒、涉赌、酒后滋事、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时,立即向司法所反馈,共同筑牢预防重新犯罪的“堤坝”。
会后,工作人员向社区矫正对象家属发放了《社区矫正对象家属告知书》,签订了《共同参与社区矫正承诺书》。
普法教育强化守法意识
法治教育“正心”,增强社矫对象的法治观念。同心县司法局开设“普法教育大讲堂”,邀请公安民警、执业律师和法律专家开展社区矫正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讲座,加强社矫对象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提高社区社矫对象法律素养;警示教育“塑心”,强化社矫对象的守法自律。举行“进高墙撼人心”活动,组织社矫对象进入同心县看守所、戒毒所感受刑罚执行,促使社矫对象触动灵魂敬畏法律;劳动教育“修心”,提升社矫对象的品格修养。组织社矫对象参与文明城市创建,长期开展社区卫生保洁、交通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提升社矫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国学教育“润心”,提高社矫对象的文化素质。组织开展社矫对象到同心县思政基地、红军西征纪念馆等基地参观学习,以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社矫对象的学习主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心理辅导“育心”,缓解社矫对象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所长与心理咨询师身份转换,对社矫对象全面分析与沟通,耐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引导社矫对象自我分析、疏通烦恼、缓释压力;救助帮扶“暖心”,确保社矫对象的社会融入。开展“特殊人群困难救助关爱行动”,走访排查家庭困难社矫对象及社矫对象子女,帮助解决生活和就学困难,温暖社矫对象心灵;就业指导“安心”,加强社矫对象的就业能力。积极与爱心企业沟通,为社区矫正对象协调引导到爱心企业就业,确保社矫对象“人人自食其力一个不能少”,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矫正对象开展果蔬种植技能培训,帮助矫正对象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