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法聚焦 > 法治建设 > 正文
“坐下来,好好说,什么都不是难事”——六盘山法庭守护和美乡村
2025-02-16    来源:宁夏法治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02-16

  像师父“全国模范法官”史有明一样,泾源县法院六盘山法庭庭长于伟刚也在这里扎下根来。法庭受理的多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民事案件,虽不复杂,但桩桩件件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事事为民”,是于伟刚思考最多的问题。

  “你们双方本就是挑担,关系也不错,意外发生谁都不愿看到。如今你们年纪都大了,能不能各退一步,将来子女们还要互相帮衬呢。”1月23日,在“史有明法官工作室”,于伟刚正在调解一起义务帮工受害责任纠纷。

  原告付某与被告张某是挑担,付某的妻子到其姐姐家(即张某家)帮忙拆房干活过程中,因墙面倒塌被压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有关部门调解,张某给付了付某部分赔偿款,剩余款项书面约定了履行期限。

  年事已高加上资金困难,张某未向付某履行剩余赔偿款,双方为此发生矛盾。

  “没有钱总有个好话呢嘛,他就一声不吭,一分钱不见。”付某实在气不过,气氛降到冰点,双方剑拔弩张,昔日的情谊也在一声声叫骂中消散。

  于伟刚拿着此前的调解书,站在他们中间。“你们都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也都有调解的意愿,就是在纠结怎么给、给多少的问题。我懂老付的心情,也明白老张的难处。”于伟刚把手搭在老付的肩头安抚道,“坐下来,好好说,什么都不是难事。实在不行咱们就再琢磨琢磨,找个你俩都能接受的数目”。

  双方在于伟刚的开导劝阻下,重新坐了下来,放下了芥蒂,商定还款方式……

  新的赔偿数额和履行期限最终确定并打印出来,于伟刚拍了拍老付说:“本来就是一家人,大家的感情还在。”老付听罢露出久违的笑容:“于法官,我是最相信你的,多亏了你,我的事情才能这么快得到解决。”

  于伟刚总是鼓励和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以德服人,以诚相待,力求两全其美。正是通过他入情入理的调解,纠纷才得以及时化解。

  于伟刚告诉记者,没有需要处理的纠纷时,法官就开展普法,进村庄、下地头,春天讲土地承包合同、务工须知,秋天讲粮食买卖、公序良俗,并通过以案释法、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群众预防可能碰到的法律问题。

  六盘山法庭位于福银高速、国道312线、344线交会处,交通便利,辖区人口流动性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法庭在信息化服务上下足功夫,设立“微信法庭”“在线调解”“云上审判”,用“小程序”解决“大事情”,发挥“大效益”。

  侯某与张某在天津登记结婚,均系再婚,因感情基础薄弱最终向天津市武清区法院诉讼离婚。被驳回后,侯某返回泾源居住,二人从此分居。之后,远在天津的张某向泾源县法院再次起诉离婚。六盘山法庭受理案件后,于伟刚一边指导张某用手机注册登录“微信法庭”,一边联系侯某到庭参加诉讼,一场相隔千里的“云上”庭审就此展开。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同意解除婚姻关系,调解笔录随案同步生成,当事人即刻完成签字确认,仅用半个小时,这起异地离婚案件就顺利化解。

  “从2022年到2024年,六盘山法庭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138件,结案1130件,其中调解结案535件,撤诉242件,调撤率68.76%。”于伟刚告诉记者,当地民风淳朴,乡里乡亲的都很和睦。但是生活琐碎,有时亲情友情难免发生点摩擦。经过多年探索,六盘山法庭确立了“思想上亲民、方法上便民、行动上利民”的“三民”工作法,涉群体案件必调、矛盾易激化的必调、影响较大的必调,调解结案是一种高质量的审判,最大限度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编辑】:赵怡舒
【来源】: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