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残疾人劳务公司与企业合作,劳务公司帮企业虚假挂靠残疾人证,企业在付出较少的工资支出后,即可减免数额较大的残保金,残疾人则相当于只把残疾人证“租”出去,就能得到一部分的工资和社保收益。
表面来看,虚假挂靠残疾人证对企业和残疾人来说是“双赢”,实则完全相反。企业虚假挂靠残疾人证,已经突破了法律红线,可能面临补缴滞纳金、行政处罚,情形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残疾人因没有和用人单位建立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其挂靠所得也可能被判罚为非法收入而被追缴,甚至还会被吊销残疾人证件。
残保金全称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其主要目的是推动残疾人就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残疾人岗位比例不低于员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各地可视情况调整),即可免交残保金。一些企业为了钻这一“制度空子”免交残保金,同时又不愿真正雇用残疾人工作,便和劳务公司“合作”虚假挂靠残疾人证。可见,残疾人证虚假挂靠成风,并非有些人片面认为的“残疾人证十分吃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残疾人面临的严峻就业困境。
整治虚假挂靠残疾人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残联、社区等部门要对辖区内残疾人定期关心走访慰问,税务、工会等部门要加强企业外部和内部监管,行政执法部门要对虚假挂靠残疾人证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另一方面,还要消除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帮助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