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4日,记者走进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南华社区,音乐、棋牌、书法等活动室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办公区域的服务台前冷冷清清,不见过去群众排长队等候办事的景象。南华社区有居民近6000人,过去一年至少要开出800张证明,银川市“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启动后,2020年南华社区只开出100余张证明。
2020年以来,银川市持续在减负政策创制、力量协同、监督检查等方面走“新”用心,“社区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乱象得到根治,社区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打破壁垒根治“社区万能章”
4月24日,记者看到,南华社区大门两侧只悬挂了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站3块竖牌,以及“中国社区”和“党群活动服务站”2个标识。“原来社区门口悬挂的10余块各类牌匾已经全部拆除,这些牌匾都是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对应的10余项职能和职责也随之清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南华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2020年以来,银川市严格落实民政部等6部委公布的《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让事项规范化、合法化,使社区证明于法有据。银川市民政局通过开展证明“清底册”活动,查阅全市577家社区(村)证明记录底册,全面梳理社区证明的数量、类型、依据、形式等状况,梳理造册各类证明事项56项。开展“部门大联动”活动,对接78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全面理清证明依据,梳理新增、取消证明需求43项。同时,银川市制定《“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银川市社区服务事项准入清单》《出具证明事项正面、负面清单》,划清职责边界,让社区拒绝“奇葩证明”有了依据。
在清理“社区万能章”工作中,银川市打造南华社区规范证明标牌示范点,组织街道、社区和县(区)民政局25场183人次到场观摩,12个村(社区)减负案例入选《宁夏社区治理“百佳品牌”汇编》,通过以点扩面、互学互促,加快推进规范社区证明事项出具进程。
为基层减负,为幸福“加码”
“我家宝宝刚出生,需要办理医疗保险,是不是得先在社区开居住证明?”4月20日,居民陈先生到兴庆区银古路街道宝南社区咨询新生儿开居住证事宜时,被告知可以直接到街道办事处录入新生儿的信息缴纳医保,不用开具任何证明。陈先生高兴地说:“你们减负,我们方便,太好了!”
目前,银川市依托“i银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居民户口、身份证、社保、医保、资源确权、高龄津贴、低保等信息池,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减少证明出具数量,采取申请、告知、承诺、决定、推送信息“5步工作法”实施告知承诺事项办理,将承诺书、申请材料和审批决定实时推送至监管部门,居民办事创业更为方便。兴庆区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置报表管理、证明管理、信息流转和电子签章等模块,实现部分证明事项在线自动出具,减轻社区工作者负担。
根治社区证明乱象势在必行,但也不会拒绝群众的需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福通社区居民张女士的父亲年近80岁,每周都要到宁夏中医研究院打针。2021年8月,医生为了方便老人,给其开了一个月的药,可以在社区医院打针,避免来回奔波。由于老人的病情特殊,社区医院要求其到社区开具常住证明,但开具常住证明事项已经取消。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医院沟通,解释相关政策,提出通过提供房产证证明老人常住户的身份,得到社区医院认可,同意为老人定期打针。
经过3年持续整治,银川市共清理涉及金融、房产、户籍、婚姻类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不合理证明20余项,社区证明相较于2020年的56项减少到16项,下降了71.4%;村出具证明由51项减少到20项,下降了60.8%;社区办公面积全面压缩,80%用于居民活动;培育近960家社区社会组织,引领带动志愿团队2068个;培养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723名,为居民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社区为职能部门“跑腿”的角色逐渐淡化,越来越进入居民“服务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