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信用受损中重新‘站起来’了,现在又新开了一家分店……”今年2月,曾经的失信人王先生专门来到银川市金凤区法院执行局,向干警致谢。
王先生是一家肉铺的老板,2023年9月因不守诚信欠下原告孙某货款3万余元,经过法院调解后,主动还款1万元,剩下2万多元拒不履行,存在故意拖欠行为。2024年2月,执行局冻结了王先生的账户,并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采取拘留强制措施。在前往看守所的路上,王先生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还清了欠款。
执行法官马榕伯调查发现,王先生失信的主观因素较弱,属于典型的“诚实而不幸”债务人,他本人具有强烈的修复意愿,也有经营头脑,但因为与供应商孙某之间存在矛盾,一直未能握手言和。
于是,马榕伯联系双方当事人,主动调解纠纷。
“法官,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门做生意就是要和气生财,现在我要再开一家分店,失信会影响信誉。”王先生找到马榕伯,提出信用修复诉求。
马榕伯不仅促成双方和解,还通过信用修复为小微企业稳住了发展前途。目前,王先生的新店正常开业,并带动了5人就业,盈利后的他也摆脱了“失信人”的身份。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的信用修复机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如存在因行政处罚以及债务关系等产生的负面信用记录,不利于企业招投标、信贷、社会信用评价,给企业信誉、声誉以及生产经营等将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9月,宁夏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在接洽一重点项目中被告知存在失信记录。由于企业日常对各种失信信息疏于管理,修复时限较为紧迫,如修复不及时将直接影响企业承接资质。
“法官,公司马上就要招投标了,节骨眼上能不能先解开账户,欠下的工程款后续分期偿还。”宁夏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和律师找到执行法官刘云涛。
刘云涛协同各执法部门,推进各领域信用修复工作的开展,为企业优化发展纾困解难。两周之后,该企业申请通过系统审核,成功移出“黑名单”,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在信用修复“诚信红利”的助推下,宁夏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配合法院履行了部分案涉金额。
“我们将更加珍惜这失而复得的诚信名片,及时还清欠款,重塑企业信用。”企业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金凤区法院执行局多次开展法治增值化服务,来自高校、律师事务所、银行的专家齐聚一堂,通过讲解法律政策、典型案例、金融产品等,共同推介法治增值化服务新产品,面对面解决企业家代表的法治难题。不仅如此,该院还联合各大银行、律师协会等单位开展专题宣传,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同时,通过系列举措缝合信用裂痕,实现执行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双赢”。
“护企、暖企、助企,我们以‘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为抓手,坚持完善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1234’执行机制,制定关于执行工作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多策并举,以‘执行之盾’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司法服务。”金凤区法院执行局局长王有军说。